金融投资网记者 刘敏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企业描绘了美好的前景,然而要将其应用于实际业务中,仍然面临着落地可行性不足等挑战。对于这一行业难点,成都潜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行者AI)团队已探索了八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6年团队成立以来,行者AI就在关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游戏体验的同时,为游戏从业者实现降本增效。秉承以AI技术赋能智慧文娱、智慧教育行业的愿景,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领先的AI一站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
探索:用AI技术为游戏行业降本增效
“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我和同学李龙飞在2013年联合创立了游戏公司龙渊网络,推出多款受到全球玩家欢迎的产品。”行者AI创始人兼CEO尹学渊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2016年,有着深度学习工作原理的AlphaGo成为了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当时有着人工智能学习背景的我便意识到,神经网络算法或许可以解决很多以前可能解决不了的事情,于是我们就着手在龙渊网络内部成立了行者AI(潜在人工智能)实验室。”
从游戏的商业模式来看,游戏的开发成本非常高,但同时它的成功率又很低,游戏产品的成功率平均来看只有3%。尹学渊表示,“我们成立AI实验室的初衷,就是希望降低游戏开发制作以及运营的成本,途径就是把人工智能变成一个降本增效的工具。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能把游戏成本降到1%,同样的资金和时间就可以做100款游戏。”
设想归设想,要想把人工智能和游戏行业两个完全不同的赛道相结合并不容易。尹学渊在组建团队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游戏向左,人工智能向右”,也就是做游戏的人完全不懂人工智能,学人工智能的人又完全不懂游戏。这也让他意识到,要把人工智能真正变成一个生产力工具,需要公司团队既懂场景又懂算法。他认为,从2023年到现在,虽然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模型快速迭代,但在场景上真正落地和应用可能不超过5%,其中有着同样的原因。
考虑到团队组建的重要性,尹学渊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即每个月必须花30%的时间在招聘这件事上。尹学渊16岁时来到四川成都求学,后进入四川大学计算机(软件)学院学习,并在这里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目前,行者AI核心团队主要来自尹学渊在四川大学的同学,因此核心人员均具备10年以上的AI行业经验。
在团队的协作下,AI实验室成立仅三个月后,便推出了行者AI原型游戏对战机器人。该产品将深度强化学习技术应用于游戏中,能够在任意状态下找到最优决策,使得AI行为完全模拟真人,提高用户留存率。同时,基于游戏产业面临的门槛高、成本高、成功率低等挑战,行者AI利用先进的AI技术赋能游戏行业工业化。
实践:让AI产品赋能智慧文娱新生态
到了2020年,随着产品的逐渐成熟,尹学渊团队便将AI实验室的产品独立出来,成立了专门做AI产品的公司——行者AI,致力于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提高游戏和文娱行业的生产力,提供游戏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传统的教育、医疗、宣传和文化传播等领域非常适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但高昂的成本往往会限制科技型企业的相关研发行动。尹学渊强调,“AI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可以在保持高质量内容创作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成功率,从而为这些领域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介绍,公司“AI+美术”产品主要包含二维图片和三维资产生成两大部分。以二维产品为例,传统的游戏其单个图标大约需要专业美术设计师花费1—2天时间,一张原画需要花费7—14天时间,不但价格相对高昂,而且时间周期长。通过使用行者AI提供的美术资产生成工具,游戏策划可以直接输入自己想要的图标内容,由AI算法在数秒内生成多个候选,这些素材采用游戏内常用图标进行微调,生成质量高,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在教育领域,交互式教学是指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沟通或教学,从而获得更个性化和动态的体验。尹学渊举了一个很生动的案例,即通过一个AI生成的小游戏来教育小朋友如何应对校园霸凌。在这个游戏中,当面对同学被欺凌的场景,孩子们需要自主做出选择,是选择“冲上去帮助同学”还是“把情况报告给老师”,由此推动不同的场景剧情。这能帮助孩子学习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应对和求助,这种交互式体验比传统的讲授方式来得更加生动和有效。
与此同时,公司通过“AI+教育”产品开展音乐编创课程和实践,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据尹学渊介绍,公司开发的AI音乐教育平台,目前已在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附属小学、成都七中育才水井坊(600779)校区、成都七中育才华兴校区等多所学校进行实践教学。
发展:打通AI应用场景“最后一公里”
依托在游戏行业多年积累的数据资源,行者AI正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多个行业,自主研发了AI+音乐、AI+美术,AI+教育等产品与解决方案,并在文娱、视听、教育、文旅、政务等场景中落地应用。
“事实上,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最后一步,即‘最后一公里’阶段,我们发现所有大模型都必须与特定行业和领域的工作流程紧密结合,并且打造与工作流程紧密结合的工具,而不是单单依赖一个通用大模型。”尹学渊告诉记者,“AI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某个行业被彻底革命或替代,而是使用这些工具的从业者能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今年2月份,行者AI获得首批成都高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机会清单示范场景建设单位授牌。作为成都市的科技创新核心区,行者AI所在的成都高新区一直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尹学渊告诉记者,“行者AI自成立以来一直扎根成都高新区,公司在这里获得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帮助,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同时,成都高新区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优质的营商环境,为公司提供技术研发和学习交流的空间,有效地推动了产业聚集。”
截至目前,行者AI已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60余项发明专利,以及20余项软件著作权和SCI论文等知识产权。在公司近110名员工中,研发团队占比70%以上。
展望未来,尹学渊表示,行者AI将秉承以AI技术赋能智慧文娱、智慧教育行业的愿景,为行业带来更加优秀的人工智能应用和解决方案,探索更多科技赋能视听行业领域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并结合成都本地的一些经验,持续探索智慧应用的创新之路。
记者手记:
成都高新区助力AI发展新质生产力
除了行者AI,成都高新区还有许多企业正积极拥抱AI产业新风口。
记者注意到,多家软件和游戏开发企业利用AI为业务赋能,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各种垂类大模型,已经培育医云科技MedGPT模型、明眸语言模型、悠然产业通用大模型等超40个多模态垂类大模型。
5月20日,《成都市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算力规模达到20000PFlops,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已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值得一提的是,在算法和人工智能领域等关键技术支持上,成都高新区于今年3月发布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提出在人工智能领域重点聚焦核心算法攻关和自研大模型产品等重点环节,着力促进基础大模型、行业垂直大模型发展,对满足条件的企业给予每年最高1000万元补贴。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人才、算力、算法、场景应用等方向,今年预计还会发布更多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高标准推动AI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含“智”量,全力推动AI打造新质生产力强引擎。
政策链接: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提出,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支持企业攻关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知识图谱、决策智能等领域关键技术,对上年度前述关键技术内部研发投入强度达20%以上且年度研发投入1500万元(含)以上的企业,按照企业年度研发投入的10%,给予单个企业每年最高1000万元的补助。
鼓励企业开展多模态通用大模型研发并向中小企业开放模型应用;对参数量超过千亿,且性能达到国内领先的通用大模型不错的配资平台,按照模型研发成本的30%,给予牵头研制企业最高3000万元的补助等。